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关于读书,对于一名工科男,同时又是一名技校专业课教师来说,更多的是每天都与一些专业的书籍和文章有些交集。对于小说或许还留存于脑海中一些抹不去的少年记忆,曾经为了和同学们能交流到一起,侃大山,狂吹乱舞,也曾试着阅览过一些金庸古龙之类的一些武侠书了吧,冥思苦想,已经少之又少。也是托孩子的福,老师要求他们多读散文,为了让初中学生写作时增加一些润色,抑或是为了增加点中考语文成绩吧,于是就有了我有幸阅读龙应台散文集《目送》的机会。读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读完心潮澎湃,记忆犹在,让我对于散文这种特殊的题材形式有了重新的定义。使我对写作几乎从来不用的散文体裁或许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于人生中如何扮演一个家庭亲情角色,再或者可能还会影响到我在今后的教育生涯吧。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毕业于大学外语系,曾赴美深造,攻读英文美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任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后因家庭等原因,曾辗转瑞士德国,其文笔犀利,大量作品见解独到,观点入木三分,成为多个著名栏目知名作家。在欧洲和整个中国,其文学造诣和各类作品可谓影响深刻。

《目送》是龙应台女士中晚年的作品,收录了她的七十三篇散文。龙应台女士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笔触深深地扎向人的内心深处,娓娓道来,叙述者血浓于水的慈爱亲情。作为从大陆到台湾去的移民,五十多年来,未曾感受过身边亲人的离开,直到自己的父亲,让她体会到真正意义上“暗夜行山路”之悲凉与痛楚。第一次的晴空霹雳带给作者深深地人生感悟: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坎,只能一个人过!!在尘世间,没有更多可以依附,唯有接收、承担和坚强。

         《目送》,通过一段又一段的作者经历,深深烘托着亲情和周围人的情感。作者近乎叙述的口吻,饱含关爱的情感,真真切切的散发出浓浓的母爱与感动,也使我的心灵收到了深深的触动。在全书首篇中,作者通过目送儿子去游学和目送父亲离世,抒发了强烈的内心情感,人虽离去,亲情永在!同时,又阐述了一段人生哲理,陪伴是暂时的,离开才是永远,戴上了浓浓的悲壮情怀。在《目送》的《雨儿》、《爱情》、《明白》、《胭脂》等文章中,都描写出了作者最私密最真挚的情怀,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长大,一次次在目送中撞击着作者的心灵深处,在明白、感悟和触动悲喜中诠释着人性的凄美与壮烈。每每想起,每段文字都让人心旷神怡、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

        人过四十,我作为父母的孩子,也作为孩子的父亲,在经历过多次的亲人朋友的生老病死之后,带着对自己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的满满记忆,再读到这本散文,其中感悟饱满四溢。恍惚间,一读文章,孩子已经长大,再读文章,朋友已经久远,而父母也已经年迈。在一次次的相互目送中,我们都已告别不必再追的岁月风华,是的,龙应台用只用了短短一句话,三个字,“不必追”!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这样,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要去珍惜,因为人生,每时每刻都在直播,错过了,今天永远不会再来。很多时候,平静中却透着凄美,让我们虽然不甘心却又很无奈。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在小学运动会上取得的年级第二名捧回奖状时稚气脸庞上笑容,那时孩子是我的希望,是我的一切;初中了,每每要外出吃饭想要带孩子一起去时,他总是婉转的笑着说,你们大人聚吧,我还是在家自由点,不禁感叹,孩子大啦,他有他的世界啦,而我确实已经不懂了他们。以前,每每离家出来上班时,父母总要为我准备好吃的用的,一大早的来来回回要忙好久,大包小包一大堆;如今虽然每次回老家看父母,给他们塞满后备箱的带上一些东西似乎已经成了习惯,返程时,各种家乡特产又塞满回来,唯一不变的,是父母回家时满满的守候,是离别时静静的目送。为了工作,不得不背井离乡,为了父母,我一刻也不想离开。读完《目送》,我更能深深感受到父母送我离家时那撕心裂肺的痛,而我开着车,故作潇洒的与父母招呼离去。有了小家,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大家,那里有永远的记忆和期盼,那里有我永远的根。这些,或许是在和龙应台的情感产生一些共鸣吧。

        如今,作为一名技校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要学会感恩。我推荐给他们这本我特别喜欢书给他们,我告诉他们,乘着年轻,我们好好去感受亲情的美好;告诉他们,乘着父母健壮,我们赶快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因为将来他们也会老,需要你的赡养;告诉他们,人生相聚就是缘分,要珍惜现在创下的美好,珍惜友情。《目送》所告诉我们的“不必追”,也许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吧!

        《目送》,一本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抒情诗篇,读完让我流泪,震撼心灵;《目送》,也是一篇弘扬人间慈爱宣传巨作,教会我们珍惜亲情、友情、爱情,读懂唯美;《目送》,告诉我们,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真正活好每一天,不再虚度光阴。一位挚友,会给你一生以帮助;一本好书,给你一生以影响。《目送》就是这本好书。


 

校长信箱
在线交流
留言反馈
友情链接